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12月20日,外国语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双语阅读工作室举办了第五期《论语》沙龙。学院党委书记周富轩、教师李树春与《论语》学习小组成员齐聚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红色讲堂,共赏经典、共论时事。沙龙由工作室负责人孙莹主持。
本期沙龙主题为: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从整个儒家的基本方法而言,“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待传统及理论的基本态度。但历史上统治集团存在严重的误读,把它理解为对“祖宗之法”的严格遵循,曾经严重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与时俱进”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个结合”,找到“第二个结合”的契合点,学院特别以此主题,安排了本期《论语》学习沙龙活动。
活动中,结合经典著作与时事热点,学生代表分享了对孔子“述而不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观点的理解。有同学谈到一些将“述而不作”解读为孔子思想保守的观点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对待传统他不但“述”,同时也 “作”,孔子“述而不作”意指注重传承古代智慧,特别是儒家经典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同学则认为“述而不作”与“与时俱进”均强调了继承和尊重传统的重要性。孔子“述而不作”主张尊重传统、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重视对传统的批判性反思。还有同学认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应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创新是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和根本所在,过去的优秀理论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对过去的优秀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才能有足够的储备和定力在当下及未来进行理论创新。同学们还对“‘述而不作’述的是什么?”“当今时代如何‘述’好文化经典?”以及“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中,大学生的角色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周富轩充分肯定同学们研读经典著作的热情及广阔的思维。他指出,孔子“述”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这种理想社会应该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取向,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精神活动及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他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和领悟,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他还强调,个体要按照社会角色的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推动社会进步,并希望同学们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讲《论语》,还要切身体验《论语》中所倡导的精神生活,规范自身行为,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有境界的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李树春结合《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同学们介绍 “述”和“作”的含义,“述”为循,“作”为起也。李老师指出,“作”要有所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他强调要重温经典,尊重经典,从经典中获得思考与启发。李老师还建议,在当今流量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时,同学们要遵从《论语》中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读好书,理性讨论。
学院紧跟党的理论创新脚步,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要义与精神实质,在历次学习沙龙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学生中营造了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良好氛围,坚定了学生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的决心与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向导,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
一审、一校:黄文静;二审、二校:谢谷萍;三审、三校:周富轩、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