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座
发布时间: 2021-12-06 浏览次数: 556

12月2日晚,受我院邀请,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为我们作了题为“从实然性到应然性:关于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的线上学术报告。本场讲座由唐伟胜教授主持,我院6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谈到了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新文科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他明确指出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话题。王教授首先强调了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应该坚持正确的方法,即传统的文本研究应该和非文学学科领域的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王教授从哲学上的“实然性”与“应然性”两个概念出发,通过对“文学叙事”和“话语语境”关系的阐释,让大家逐步意识到哲学上的实然性与应然性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王教授还特别强调,任何文本创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空间中进行的,对文本的诠释和解读也应该在其文化规定的场域中进行。他认为尽管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在今天遭遇到不断的挑战,但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却并不应该失去文学自身的立场,非文学学科领域的方法论思想和知识内容应用于文学研究需要纳入文学理解自身的逻辑和路径之中。接着,王教授引入“阐释的双重循环”这一逻辑概念来解释文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学阐释的过程。王教授以古希伯来历史中扫罗王和大卫王的形象分析为例,揭示了文学与历史学双重叙事视野下并不相同的君主形象。王教授认为扫罗王和大卫王的形象变化是被建构的结果,“选择性书写”将二者形象“再塑造”,展现了特定时期的特殊权力话语主导了历史叙述的某种结果。

随后,王教授结合希伯来文学文本《诗篇》第23篇的诗歌,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进行传统的文本细读,提及了诗歌中的“综合平行体”和“同义平行体”,动词的时态运用,诗歌中的隐喻、语词的陌生化、空间场景的变化、抒情主人公和抒情对象之间的辩证互动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他强调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应从约伯和耶和华的关系延伸到犹太教宗教和伦理的维度,探究文本的宗教和伦理维度的含义。期间,王教授还特别梳理了《撒母耳记》和《历代志》中传统细读建立起来的犹太国王扫罗和大卫的不同形象的塑造如何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宗教等语境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证明了文学的“实然研究”和“应然研究”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讲座最后,唐伟胜教授作了总结,在场师生则热情高涨地分别从文本语境与影视文化语境、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向王教授请教。王教授的解答令大家耳目一新,拍手称赞。唐教授总结道,王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精彩纷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入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宽在场师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家在跨学科语境或新文科视野下文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在场师生也无不表示受益颇多。

王立新,南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东方文学学会理事,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希伯来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成果2020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