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湖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正光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做题为“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长李勇忠教授主持,学院相关科研团队成员、博士生、硕士生等50余人参会。
讲座中,刘正光教授以生动的翻译实例开始,展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接着,刘教授从四个方面剖析深度翻译的认知价值与实现方式:第一,翻译可完善理想认知模型中的缺位内容,使译文读者可达致准确理解。翻译中的补充类符概念,阐释文化内涵,或者补充事件图式的隐含内容,明了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意义。第二,翻译可激活认知框架,为译文读者建立认知参照点。为此,译者可通过激活框架中的核心要素,建立识解理据,或者描绘框架构成要素,构拟出整体框架。第三,翻译可联结心理通道,凸显文本中的隐形信息。一般译文以转喻方式启动认知处理,副文本呈现概念内容。源语文本涉及两个概念域,副文本呈现隐形概念域。第四,翻译可深度语境化促进认知定位,凸显内涵可识别度。译者可明晰相关语境,缩小概念辖域,也可通过具化语境,减少可能的偏离性解读。
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就学术发展、翻译研究、课题申报等问题向刘教授请教。刘教授热情地分享了其丰富的学术经历,指出当前翻译学术研究的一些可行路径,给出国家社科选题的建设性思路。参加报告的老师和同学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刘正光, 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部省级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3部(《语言非范畴化》入选“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丛书”),主编“新目标《综合教程》1-4册”。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宝钢教师奖、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